查看原文
其他

又到一年高考季 回望40年“公平”仍在路上 | 热点冷评

2017-06-07 郑曼玲 大公网


又到一年高考季,内地近千万莘莘学子将为自己的梦想和未来作出关键一搏。每每此时,总会让人联想起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制度的那场震撼人心的考试。40年过去了,如今再度回望,依旧可以感受到那种力挽狂澜、扭转乾坤的力量。


当年,百废待兴中高考制度的恢复,不仅就此改变了数百万考生的人生轨迹,给予人们信心与希望,更迅速填补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人才断层,成为推动国家复兴富强的关键一步。也因如此,1977年的高考,完全值得被称为“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”,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次“诺曼第登陆”。



更居功至伟的是,高考制度的恢复,事实上重新拾回了对科学、民主的尊重,提供了一条通过自我拔擢实现社会流动的康庄大道,告诉人们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和平等竞争改变自己的命运,简而言之,就是以深入人心的方式,重新书写了“公平”二字。


然而也不可否认,40年间,伴随着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”的现象一再出现,高考制度也不断经受着诘问、质疑和反思。“一考定终身”的弊端已广受诟病,人们认为,高考及它所派生的应试教育,让中国教育迷失了方向,丧失了清晰的价值目标,沦为见物不见人的“教育工厂”,扼杀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冲动,从而让我们的民族习惯于接受和模仿,难怪钱学森先生会发出“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”的振聋发聩之问。



更令人担忧的是,高考制度一向引以为傲的公平原则,近些年也频频遭遇质疑。事实证明,统一招生的高考并没有促进公平,反而形成了“优权法案”,衍生出地区分数线差异、高考移民等若干问题,极大地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权。与此同时,高考招生长期在一个高度封闭的环境内短暂运行,客观上形成权力和信息的垄断,为少数“寻租者”提供了暗箱操作的便利,此前被媒体曝光的多起“高考录取调包案”,就一再挑战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期望底线。


显然,高考走了40年,“公平”依旧在路上。在社会阶层相对固化的当下,我们尤其需要大刀阔斧地对高考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,完善不问家庭环境、不靠身世背景的选拔制度,以平等竞争、公平公正的人才流动通道,瓦解壁垒森严的“身份社会”,让每个人都能以能力和才学作为“敲门砖”,完成“鲤鱼跳龙门”的梦想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某种程度上,这就是对社会公平公正最基本的维护。

有料

原创稿件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

大公报微信矩阵

大公网丨微香港丨晨读香江丨公仔纸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